一天,我做了个重要的决定,对手机上最后一个短视频软件,进行了网络限制。
然后,我就疯了。
时不时点开一个根本不能用的app,对着空白界面发呆。
一、全民网瘾
1. 成瘾者自述
在别人眼里,我不算一个严重的手机依赖者。
我也自认为如此。
工作、学习时,手机都会被我扔进抽屉里,避免受到干扰。
尤其是短视频软件,抖音、快手,我从没有长期的使用经历。
也就一个Bilibili,在午后、夜里、周末,才会进行一些浏览。
看的并不多,甚至在出去吃饭的时候,曾被人说,“居然不玩手机,你这个人太奇怪了。”
今年过年,全家欢聚。却发现自己的注意力,时不时就被手机引走。抬头一看,身边的人也各个抱着手机。
于是,手机里最后一个视频软件,被掐断网,日期停留在大年初一。
或许是因为大会员还没到期,有点舍不得,没把它彻底删除。
于是乎,我就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:时不时就点开这个已经断网的软件,看着空白的界面。
由于比较频繁,我索性找了个计数软件,对自己的无意识点击行为进行记录,至今18天,已有127次。
2. 成瘾者众
我上瘾了吗?那不然呢。
但如果我只算轻症,现在的人,对网络的成瘾又有多疯狂?
1)从部分,到全体
在那个网络刚刚成长的年代,人们都在讨论网瘾的危害、研究戒除网瘾的办法。
“戒网中心”、“电击治疗”、“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”,都是那个年代的记忆。
而现在,几乎很少看到人们,再对网瘾进行讨论。
因为人人如此,所以众口皆默。
百科上这样解释“网瘾”:上网者,由于长时间、习惯性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,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,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。
现如今,有多少人能摆脱网络,有多少人会不自觉的产生联网冲动?
- 上班过程中,看手机已经成了必备项目,也很少被职责。因为人人在看,不仅下属看,领导也在看。
- 上课时间,如果是对手机不加限制的学校,一些学生会全程手机渡过。
- 朋友聚会,谁能不掏出手机?即使是全程玩着手机、各干各的,也是常见现象。
2)从网瘾少年,到网瘾老年
质疑网瘾的人变少了,因为过去质疑网瘾的人,也逐渐成为了上瘾者。
尤其是家长这个群体。
过去,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、升学目标,很多家长会严格管制孩子们的网络接触。还有一些极端的情况,会把孩子送到戒网中心。
而现在,这样的管束逐渐变得宽松。
一方面,现在的学生家长,是另一代人,从年轻时起就接触网络,现在更对手机依赖严重。一边看娃,一边玩手机,是常态化现象。
他们缺少立场,去完全禁止孩子接触手机,无非只能是让他们上学不要带、放学少玩会。
另一方面,过去曾经限制孩子接触网络、网游、网吧的老一代家长,现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,也各个成为了网络重度依赖者。
甚至还因为他们闲暇时间多、精神生活匮乏,对手机的依赖比子女更甚。
面对这些拿着手机不放的爸妈,曾经被他们送入戒网中心的子女,是否也啼笑皆非?
二、瘾是什么瘾
过去普遍认为网瘾有害,而当人人皆有网瘾的时候,这个危害论由于没有群众基础,也自然坍塌。
我们且不说它的好坏,看看现如今大众面对手机、对于手机中的app,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表现。
1.无意识点击
我就是最贴切的案例。
把app禁网之后,还接二连三的点击,甚至能点那么多次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的主观意识,和我的潜意识,处在完全不同的频道。
我意识清楚的知道,我不想要点击它,而且app已经禁网,点开也没有任何意义。
但我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,却不自知的操控着身体,去完成点击动作,一次又一次。
大家在使用手机、软件的时候,或多或少也会有这样的无意识动作,只不过没有屏蔽网络,所以不会显得那样突兀。
拿起手机,在还没有思考要做什么的时候,手指已经顺利的指纹解锁,点在了熟悉的位置,打开了熟悉的视频软件,用熟悉的方式滑动着屏幕。
这也属于条件反射。
过去的一些不良习惯,或多或少都有些触发因素。而现在这个习惯的触发因素,就是手机本身。
- 只要拿起手机,就会条件反射的打开某个,或某几个软件。
- 软件图标在手机上的位置发生了变化,会感到很不习惯,还会有点错的情况出现。
- 刚关掉某个软件,回到手机桌面,手指就条件反射的点开了某个常用的娱乐软件。甚至,刚刚关掉的软件就是它。
这样的情况,每个人都会有。
潜意识被操控了,行为就被操控了。
2. 难以停止
不自知的点开,只是开始。
而点开之后,又不知要刷去多少时间。
难以停止,是网瘾的又一个重要现象。
看到12点就停……12点了吗?正演到精彩的时候,1点必须关机……2点了吗?
精彩的剧情,让人不想中断。熬夜修仙没有尽头,第二天早晨起床时又会后悔。
该去做饭了……我看完这个马上去……孩子饿着呢……马上,等一下……已经下午1点了,饭还没做呢……别总催我,你也在看手机,怎么不去做饭?
即使有该做的事情,也难以停止刷下去的惯性。不到deadline,根本停不下来。
3. 不断想念
就算到了deadline,放下了手机。或者是恰好没电、手机不在身边等情况,无法使用手机,人们还是没办法脱离手机的影响。
上瘾,就像是无形的wifi,用手机远程绑定着你的大脑。
- 未必频繁,但很多人都有过幻听。觉得是自己手机的铃声、提示音响起,打开查看,却发现并没有新的信息。
- 上课时候、工作时候、聚会时候,脑子里想的还是虚拟世界里没刷玩的视频、没追完的剧集、没玩完的游戏。
- 做什么事都觉得无聊,想要赶紧结束,好拿起手机来让自己放松一下。
手机似乎成为了生活里唯一的乐趣,而对其他事情的难以集中注意力、难以打起精神。
这些上瘾的症状,几乎每个现代人都有。
但我们今天,却无法断绝网络。只能学会与它共存。
三、与网瘾共存
就算是讨论网瘾的问题,我也只能在电脑上打字,在网络上发布。
我只是个虚伪的评论者,自己也依赖着这些产物,没立场去警告任何人远离网络。
我只希望,大家在刷视频刷到烦、却忍不住继续刷的时候;在半夜想睡,却管不住自己刷下去的时候;在有重要有紧急的事情要做,却无法遏制自己刷手机冲动的时候,能够身心如一,不受网络的影响,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。
这个过程并不简单。
手机、app背后,有成千上万的研发、产品、运营,绞劲脑汁让你不停的点击、刷频。可以说,我们身体的一部分,已经被他们所主宰。
在被影响的过程中,我们感受愉悦的途径,已经发生了改变。
人的情绪,是有功能的,用来引导人类做正确的事情。
远古时期,除了基础的生理需求外,人类还为了获得各种情绪体验,而去更努力的生活。
- 努力捕猎、采集,获得食物,体验收获的愉悦。
- 更努力的为部落付出,获得认可,成为领袖,体验成就的愉悦。
- 与其他人类更多互动,体验亲密关系的愉悦。
但现在,这些情绪体验都能被手机轻易代替。
- 签到领虚拟币,占个小便宜,能体验收获的愉悦。
- 打游戏升级,能体验成就的愉悦。
- 看言情、磕CP,能体验亲密关系的愉悦。
大脑被这种廉价却高频率的愉悦感霸占,沉迷其中,欲罢不能。所以催促着我们不断拿起手机,刷起来,刷下去。
没什么绝对有效的方法,能够改善对手机的过度依赖。
必须在自身有改善意愿的前提下,以下一些方法,能够起到作用:
1. 减少提醒频率
手机不仅是一个娱乐工具。它兼具了多种功能,无论是社交,还是办公,我们都无法舍弃。
正因为这些功能,我们需要频繁把手机拿在手里,就难以回避它的双刃剑。它有负面的提示效果,提醒你使用手机里的娱乐功能。
如果手机一直在视野里、在手上,且不说手机通知的提示音,就手机本身的存在,就会提醒你玩它。尤其在你繁忙、压力大的时候,提醒你可以用它解压。
所以,在需要学习、需要工作的时候,最好把手机放在看不到的地方,从而减少它的提示作用。让自己的思路不被干扰,更容易的沉浸入学习、工作中。
有些功能,在工作中也需要使用,可以用电脑来代替。比如在上班时,把微信、QQ都在电脑上登录,然后把手机扔进抽屉,避免用手机来看消息。在你需要专注于工作时,可以大幅降低中途走神玩手机的机率。
还有个很好的方法,是使用两部手机,一部只安装与娱乐无关的功能,另一部用来娱乐。在需要让自己专注的时候,把娱乐手机丢在一边。
2. 增加行为成本
总不自觉使用手机娱乐,也是因为手机娱乐的直接行为成本太低。只需要打开手机,点点按钮,就能获得廉价的愉悦感。
用相反的方式,给自己制造一些障碍,增加玩手机的行为成本,就能减少玩手机的频率。
比如,在每次使用娱乐视频之后,把软件直接删掉。下次想要再使用的时候,还需要进行安装、登录一系列的操作,会让自己玩手机的过程变得很麻烦。
但这种麻烦,对于想要摆脱过度娱乐的人来说,却恰到好处:你只有在时间充足的娱乐空间中,才能安装使用。
而在工作学习的走神时间中,当你习惯性想点开视频app时,却发现它已经被删掉了,新安装又很麻烦,也就可以不再安装,把注意力拉回到正在做的事情。
3. 行为置换
很多社会上的成功者,为什么不贪恋手机、视频和游戏?
因为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,就能感受到大量的愉悦感,所以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工作,想在工作中找寻更多的愉悦。像我们停不下来刷手机一样,他们也在停不下来的工作。
我们对手机娱乐的依赖,很难一时半会消除,就像我禁网之后,时至今日,还会不自知点开视频网站。
但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相对伤害低、容易停止的娱乐方式,来置换那些更容易依赖性强、难以中断的娱乐方式。
比如,用单机游戏替代网络游戏,可以更容易中断、减少沉默成本投入;比如,用看电影替代追剧,晚上11点看完,正好结束,没有遗憾。不像无穷无尽的剧集,让你凌晨不眠。
有人或许会说,为什么不用学习去替代娱乐。那是不现实的。本质上来说,人们沉迷于手机娱乐,就是为了追求廉价的愉悦方式。而学习则相反,会让压力更大。
只有那些愉悦感略小,但伤害更低的娱乐方式,能够起到代替作用,帮助我们从成瘾的状态中挣脱。
想要改变,终究是有方法的。
未必要远离手机、远离网络,只要让自己别一头栽入无止尽的手机娱乐中就是胜利。
话虽如此,又有多少人想要去改变呢?
过去,由于物质条件不足,只有少部分人的精神生活能够得到满足。
现在,在网络的恩赐下,每个人都能以极低的成本,轻易获得愉悦感。
这种快乐,到底要珍惜吗?
专栏作家
墨饕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,网络营销人,心理咨询师。擅长消费者行为学、文字传播学、市场营销学等领域。
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《原创激励计划》出品。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来源:https://www.woshipm.com/user-research/5756899.html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