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木园-与人分享,
就是让自己快乐。

陌生人社交APP:一直没有进化

庞大的孤独市场谁都想来插一脚,互联网风口起起落落,唯有社交永恒不变。

社交APP越来越多,大家认识人越来越容易,了解人却越来越难,社交平台帮人们建立连接,却加深了孤独感。

陌生人社交平台发展这么多年,却始终走不出“泛社交”的1.0时代,究竟是为什么?它是“真生意”还是“伪命题”?它未来该何去何从?

一、元宇宙社交:新瓶装旧酒

社交APP的花样在变,但本质并没有进步。

前不久的2月11日,上线仅三周的社交APP“啫喱”成功登上当日App store免费榜第一名,并霸榜三日,成为2019年以来第一个排名超越微信的社交类应用。
啫喱的突围引发了一系列讨论,没错,又是“元宇宙”,用户通过AI捏脸来创造自己在3D世界的分身,再进行游戏化线上社交。经历短暂的爆红之后,啫喱又很快因为人偶穿模、服装侵权、用户隐私等问题下架。

热闹之后便是迅速降温,在小红书等平台上,众多用户表示“无聊”“已卸载”“没啥用”,其实从产品的角度来看,啫喱并无独特之处,近几个月来,无论是号称“中国元宇宙社交第一股”的虹宇宙,还是字节跳动的排队岛、百度的希壤等,核心玩法都是“捏脸换装+虚拟社交”。

陌生人社交APP:一直没有进化

啫喱APP

说白了,所谓的元宇宙社交不过就是把原先的产品3D化了而已,离《头号玩家》这样的真正元宇宙体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。

其实不仅元宇宙,中国陌生人社交APP自诞生以来,一直没有真正实现过进化,始终处于“泛社交”的1.0时代,而没能进入“深度社交”的2.0时代,也就是说,社交APP无论是从“颜控”到“声控”,还是从LBS匹配到兴趣匹配,都只是让你“更多地认识人”,而不是让你“更深的了解人”。

从陌陌到探探,再到Soul,人们只是换了不同版本的“约炮神器”,而并没有在上面交到真正的朋友,建立有效的关系,社交APP除了帮人们打发时间,并没有真正解决“孤独”的问题。

毫无疑问,陌生人社交是一门“真生意”,而互联网公司们却把它做成了一个“伪命题”,这究竟是为何?

二、“真生意”和“伪命题”的悖论

陌生人社交APP无法实现商业利益和社交价值之间的平衡,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:

1. 产品逻辑存在天然的本质矛盾

陌生人社交APP是以效率为导向,主流产品都有即时通讯的功能,都在致力于如何更快速帮助用户产生连接,陌陌的崛起是因为附近的人能够更快从线上转移到线下,Soul的崛起是因为语音比文字具备更高的沟通效率。

但社交天然就是一个低效率的事情,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的沉淀,信任的积累需要多方位的互动。社交产品在对人连接的加速中,天然就会稀释关系的情感浓度,拉低互动的精神深度。

在从前,网恋是个三年五年的长跑,在今天,网恋不过是三天五天的游戏。从心理学角度而言,新鲜感维持的周期是四个月,社交APP上完全走不到这个时间,甚至发展出大量“日抛恋人”这样的关系。

线上的快节奏和线下的慢生活形成了极强的撕裂,社交APP在虚拟世界搭建的社交语境,无法让真实世界的人产生情感和精神满足,制造出一种极强的不真实感。

2. 运营上刻意的擦边球诱导

尽管陌陌官方从未承认自己是“约炮软件”,但不可否认的是,它的确诱导了用户的这一行为,它给了中国压抑多年的性需求一个爆发出口,而后的陌生人社交app不管明面上用了多么光鲜的话术,在运营过程中都难以避免打这样的擦边球。

即便号称是灵魂社交的Soul,也推出了广场这一功能,而这里只有好看的人才能尽情发挥,算法推荐的信息流中多是“性感”的美女自拍和暧昧的文案。

陌生人社交APP:一直没有进化

Soul APP

从商业模式角度并不难理解,社交APP是典型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产品,它既不像电商有实质性的产品,也不像内容社区提供优质内容,或者其它工具型APP提供某项具体的服务,它赖以为生的就是用户之间的频繁互动。而陌生人社交本质上是一个非持续且不确定性极强的需求,如果要聚拢足够多的用户,能找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马斯洛的那个底层需求,既刚需又顽强。

所以,不管社交APP们提供再丰富的互动功能,它要走向更广大的市场,最终都会不可挽回地成为“约炮神器”,无论陌陌创始人唐岩和Soul创始人张璐的初心是什么,为了流量,产品运营过程中必然会走向动作变形,对某些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看着平台一步步沦陷得乌烟瘴气。

3. 难以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宿命

中文互联网用户没有粘性可言,尤其在社交领域,所有陌生人社交APP创始人都会面临一个“灵魂拷问”:用户认识之后加微信怎么办?这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。在中国,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是两个泾渭分明的存在,微信在熟人关系链的高壁垒无人撼动。

这导致陌生人社交APP永远无法形成一个产品闭环,作为社交平台,却无法沉淀用户关系链。

运营面临一个无比尴尬的局面:用户交友匹配效率低,用户因需求不满足流失加快;用户交友匹配效率高,用户因转移流失加快。

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换一个答题卡。

回到最初的产品起点,所有互联网产品本质上都是处在同一个时间战场,只要用户能在APP上花时间就行,所以社交平台不需要你在上面能真正交到朋友,只要愿意花时间就行。以社交为表,行娱乐之实,陌陌的起死回生正是靠着直播业务,Soul的游戏功能也越来越多。

社交APP并不真正想帮你找朋友,只是希望你消费时间和充值。娱乐消费型的社交属于典型的“无效社交”,自然不会让用户有“获得感”。

三、除了“约炮”和“游戏”,陌生人社交还能做什么?

以陌陌为代表的主流陌生人社交APP产品形态的衍变,背后也是和时代人群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,是过去多年国人在情感和性需求上压抑的爆发,但这也是阶段性的,社交的需求也必然会从马斯洛的底层走向上层,今天大家的“孤独”已不再是缺乏玩伴,而上升到精神上的共鸣和认可。

张小龙说,社交的本质是寻找同类。

在原子化社会的今天,流动性不断加剧,原有的社会人际关系结构被解体,人们被迫分割为一座座孤岛,渴望被同类连接,陌生人社交需要扮演的正是这座桥梁。

除了制造荷尔蒙和多巴胺,社交APP需要提供更多的增量价值来连接同类。在为用户寻找同类上,陌生人社交赛道也做过不同的尝试。

比如活动社交。

在2015年左右,活动社交曾掀起过一阵热闹,以曾经的头部someet为例,以“人人都是主办方”为理念,用户可在线上发起线下活动,类似于豆瓣同城。这种模式最早在国外流行,成立于2002年的Meetup是最早的活动社交网站之一,2017年被WeWork以 2 亿美元收购,2019年Meetup在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数超过4400万人。

陌生人社交APP:一直没有进化

Meetup APP

活动社交的出发点其实是回归线下的真实社交,以聚会作为主要产品,但这种模式在中国遇到了水土不服。

线下多人活动具备相当大的不确定性,尤其在普遍不擅长social的中国,十分依赖于攒局者的策划和组织能力。而且,中国用户也并不太习惯未非功能性的服务而付费,活动社交一直没有摸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。2020年3月,someet宣布关停,众多用户表示怀念,有口碑但不赚钱,让活动社交这一形式始终无法真正发展起来。

另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兴趣社交了。

兴趣社交的本质是基于爱好对用户进行分层,从而让其找到属于自身的垂直圈子,论坛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而存在,从百度贴吧到豆瓣小组,都是经典产品。但从内容社区到社交APP,虽然基于同样的产品逻辑,但却有着本质区别。

内容社区是靠优质内容来吸引用户,而兴趣社交APP是靠打标签来聚拢用户,二者在粘度上不可同日而语。社交APP是以效率和即时性为核心,其信息流天然无法像内容社区那样生产和沉淀优质内容,很难形成真正的兴趣氛围。而中国人在兴趣文化生活的普遍模糊和大众,也注定了兴趣社交只能在小圈子里产生粘性。

陌生人社交APP:一直没有进化

图源:艾媒咨询

曾一度以兴趣社交而兴起的积目在2019年7月被映客直播收购,它的兴趣圈子依然存在,只不过产品的首页依然主打起了基于LBS的看脸社交,左右滑动看眼缘,区别在于,要看附近的人要充值会员才行;2021年2月,QQ关闭兴趣部落,2021年12月,微信停运微信圈子……兴趣社交这条路,无论是新兴玩家还是巨头,最终都折戟沉沙。

至少现在,陌生人社交在中国依然是属于荷尔蒙和多巴胺的天下,这并不能全怪罪于社交APP们不努力,虽然大家口里喊着“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灵魂万一挑一”,但手上却一刻不停在精心P着自拍图,颜值不断内卷,精神不动声色。

但美颜的世界终究是虚幻的,精神的孤独只会更加强烈,或许当寻求深度社交的渴望超过一个临界值时,陌生人社交的2.0时代才会缓缓走来。

给作者点赞,鼓励TA抓紧创作!


来源:http://www.woshipm.com/operate/5339666.html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百木园 » 陌生人社交APP:一直没有进化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