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圆桌派第五季 基因:一个理科生侃晕三个文科生》的节目开头,主持人窦文涛与嘉宾华大基因CEO尹烨,发生了如下对话:
窦文涛:当前疫情下,为什么全世界迟迟不能发明出一种核酸检测技术,一次就能验出是否感染呢?
尹烨:也可以有一次测出来的,但那个成本你可能受不了。之所以这样,是成本和所谓的性能之间的一个平衡。大家都用得起,还就得这么做。
那尹烨博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呢?
如何理解成本和所谓的性能之间的一个平衡呢?
01
要解答这个问题,就需要先落回到,核酸检测技术的原理上来了。
如果学过生物的可能比较好理解,病毒的生长就是一个不断复制的过程,数量级会成倍增加,在血液中的含量的增加。
当在人体内含量比较少时,需要检测出病毒,就需要高精度的检测工艺和成本,才能获得一个准确的结果。而随着病毒的生长,数量的增加,检测的工艺、成本,也会相应的减少。但不能让病毒无限增长,如果这样,那人的身体就会承受不了。
了解了这个原理后,结合目前疫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的情况下,核酸检测不光要考虑检测成本,还要考虑时间成本,检测成本很低,但检测结果出具很长,那也是无法接受的。
因此,我们就发现,核酸检测最后需要找到一个:检测成本、检测时间、检测精准度,三者之间的平衡点。
检测时间和精准度,可以汇总为效能。这也就是尹烨博士说的:成本和所谓的性能的一个平衡点。
02
但在我们实际的观察中,似乎并不是只有一个平衡点,对检测成本、检测时间、检测精准度的追求是不一样的。
第一种,主动发起的核酸检测
由于目前国内控制疫情较为良好,一般主动发起的核酸检测,更多的考虑到的是配合相关政策而作为证明之用,本身感染概率较低,因此可以选择成本合适,一天内出结果的检测方式。
因此这种类型的更关注检测精准度和检测时间,而可以适当放宽检测成本。
因此这一部分,价格可以适当贵一些。当然,随着效率和技术的提升,价格也会逐步下降的。
第二种,被动核酸检测
一般这种情况,大概率是涉及到中风险地区隔离筛查人员,存在较大的感染和患病风险,因此通过先松后紧、多次检测方式,先将通过低精度、低成本的,将已感染较久的做出筛选,然后通过增加精度,来发掘潜在的或者目前感染较轻的。这样即可以高效的控制疫情的传播,又可以最大化的降低成本。
而这种类型,更关注的是检测成本和检测时间,而会放宽检测精准度。
一方面是因为检测数量级的增加,导致成本的增加,另一方面,该类人群,大概率会有患病风险,因此体内含有病毒的数量和概率会加大,因此即便放宽精准度,也能及时检测出来。
03
那回到我们最产品上,我们产品有这样的平衡点吗?
其实也是有的,那就是:成本、时间、收益。
- 成本,指的是需要投入的比如研发资源;
- 时间,指的是投入的时间成本;
- 收益:指的是完成之后的收益评估;
那如何理解呢?我们可以举几种场景,来更好的理解这三者的平衡。
场景一:线上故障
在某一天,我们突然发现一个线上故障,比如,支付宝胡乱输入密码,也可以支付成功。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问题,会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,产生潜在的损失。
那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只会去关注时间,如何更快的修复这个问题,避免损失,那投入的成本就不会太过考虑。
场景二:创新产品
在工作中,会遇到了一个好的点子,当不确定是否可行时,我们目前会用 MVP 模式(最小可行性产品)的方式,来验证点子,投放到市场上,去看效果。
那这个,就是关注成本和时间,通过低投入,来论证结果,此时收益是不明确的,可以暂时弱化。
场景三:高价值功能
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功能,通过前期调研和论证,我们已经明确,这个功能的上线, 对产品是有很大帮助和价值的,而且竞品也是没有的, 如果尽快上线,就可以尽快占领市场,获得领先地位。
那这个时候,我们就会弱化成本,关注收益和时间,提早功能上线,以其获得更大的市场领先。
04
从上面的几种场景来看,成本、时间、收益,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关注点。当然,现实工作中,不会如举例场景中,所写的那样特殊,只关注一个就可以。现实情况也更复杂, 需要我们考虑的东西也更多,而平衡术,是可以帮助我们梳理,提供产品决策的一种方式。
或许很多人会把「平衡术」,理解为一种「中庸」,是一种不好的做法。
但在我看来,任何的术,只是一个工具,在合适的场景下,只要能为我们产品决策,提供帮助,那就是好的术,最终下决定的做与否的, 不是术,而是你。
最后,你工作中,有使用「平衡术」的经历吗,或者说,你怎么理解「平衡术」和「中庸」,可以在留言区,发表你的看法。
给作者点赞,鼓励TA抓紧创作!
来源:http://www.woshipm.com/pmd/5340006.html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