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大家分享笔者在 NTHU HCI 课程主导的一个 Slide Project。Project涉及的内容很多,节选两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设计洞察分享给大家。
这个 Project 试图通过研究用户使用 Messenger Group(群组)的体验旅程,找到用户可能存在的社交压力点,并以用户的视角开展设计思考。
高度信息化的网络世界,让人们连接交流的门槛更低、粘性更高,形成自发自主的线上交流圈子。你应该有类似的经验,在微信或QQ会有各种家庭群、公司群、兴趣群、学习打卡群以及专业交流群等等。
当然,这些在台湾社会同样流行,选择 Messenger Group(群组)作为研究对象,藉由这个题目去了解台湾当地人的网络群组文化。
一、Messenger Group
Messenger 最早在 2008 年,只是集成在 Facebook 的聊天功能“ Facebook Chat ”。Facebook 注意到 Chat 具备成为独特商业生态系统的潜力,经过2年多的改革和升级,于2011年8月正式推出Messenger。
在台湾社会民众日常使用的社交应用中,最受欢迎的基本都是外来品,本地出品的社交软件普遍市场接受程度不高,几乎没有诞生出有影响力的本地公司。
Twnic 2020发布调研报告指出在有使用社交App习惯的群体(n=1852)中,有94.2%的受访者使用 Facebook,排名第一。2019年在台湾,Messenger名列最受欢迎的iOS应用程式第二名,仅次于Facebook。
Group(群组)是 Messenger 重要的产品特色,你可以为你的家人、朋友、工作伙伴和同事创建不同的群组,广受大家的喜爱。
尽管如此,Group (群组)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,比如,在 Facebook 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在未经你同意的情况下,将你添加到群组中。当用户被添加到他们不关心的群组时,他们通常会感到沮丧。
下面来看看Messenger Group(群组)设计思考都发现了哪些东西吧。以下, Enjoy~
二、用户需求:收集与分析
1. 用户访谈
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,需要定好访谈大纲。经过讨论后,访谈以下面5个问题为基本提纲:
接着就发动号召,找到目标用户进行深度访谈,以下为本次访谈用户样本描述(n=5)。
- 样本1 → 男性 | Age=25 | 研究生在读
- 样本2 → 女性 | Age=32 | 职场白领
- 样本3 → 女性 | Age=24 | 本科大四在读
- 样本4 → 男性 | Age=45 | 大学教授
- 样本5 → 男性 | Age=30 | 职场白领
然后,与受访者敲定时间后,逐个进行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访谈过程中主要以大纲为框架,但遇到用户愿意多聊的内容,可以继续深入,多问几个为什么。最后把用户谈及的内容收集汇总,待下个步骤进行分析。
2. 旅程梳理
经过访谈后,收集到来自受访者反馈的各种信息。我们需要开展审查,找出受访者使用群组旅程中场景和使用感受,梳理用户旅程和脚本,并修正预设流程。
在用户访谈过程中,群组的生命周期基本遵循“创建群组→使用群组→闲置群组→退出群组”的流程。
对于用户访谈反馈的内容,进行分类后总结以下 4 类典型的问题:
3. 设计机会
拆解用户使用群组过程中的痛点需求,以及在心理层面造成的压力影响,有助于我们快速找到切入设计的机会点。
根据 SCQA 模型可以看出,用户在日常使用群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别是:退出群组的困境和信息过载。
针对这两个问题,以产品设计的视角可以理解为:
- 如何使得用户可以在没有压力和后续烦恼的情况下,退出群组
- 如何能让用户在面对信息过载时,能够有效分类
Okay,设计机会点找到了,那接下来就可以尝试通过还原场景,提出合适的设计方案。
三、用户故事:退出群组的烦恼
1. 故事板
故事板在设计思考中是一个有效而且低代价的捕捉、关联、探索体验的方式。比起单调记录事实的文字,讲故事要让人好记 22 倍(Jerome Bruner)。
根据用户访谈资料,笔者绘制了“用户退出群组的烦恼”故事板:
用户A今天去参加一个家庭聚会,在聚会中一群亲戚拉了个群,方便大家在群组中讨论和分享资讯。一段时间后,群组的人不再活跃,群组成为某些成员发小广告的聚集地。用户A不想接收群组的广告信息,产生了退出群组的想法。
想到之前用户C退群后,群组自动发布公告经历。用户A不想面对尴尬的场面,无奈之下放弃了退群的想法。
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实际用户体验场景,制作了一个短视频(请移步公众号观看)。
视频大意是男主某天发现一个好几年前的家庭群组,亲戚最近一直在推小广告,萌生了想要退出群组的想法。但一想到退群后会被广播,妈妈就会过来念叨,不得已放弃了退出群组的想法。
2. 设计洞察
这个在台湾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现象,社交网络圈子小,同地域、兴趣、专业……更容易产生社会性连结。
有网友甚至调侃说“不孝有三,退群为大!”对于各种养生谣言、鸡汤文、关于孝道的文章和营销小广告,以及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价值观不认同。在群组感到太尴尬,打算悄悄退出,却被Messenger群组的设计让你无法悄无声息不伤感情华丽地离开。
另外,在故事板和短视频剧情可以看出用户从创建群组,到产生退出群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过程。用户通常会在“发生群组冲突”、“长时间闲置群组”或“积累大量闲置群组”后,产生退出群组的想法和行为。
四、设计理论:框架效应
1.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(Tverksy and Kahneman. 1981)
原本群组默认是是要管理员手动操作才可以解散,另外成员退出群里还会自动公告,这造成了成员的极大困扰。
利用框架效应的作用调整群组的预设机制,创建的群组不再需要管理员,群组预设自动解散。对于特定的群组可以预设为“限时群组”,到了设定的时限,群组可以自动解散,谁都不会有压力,这样一来有效避免了社会责任的扩散和社会压力与多元文化的冲突。
五、设计方案
1. Case 1:限时群组
回到前面的用户故事,如果采用了“限时群组”的设计方案,会有哪些变化呢?
用户A今天去参加一个家庭聚会,在聚会中一群亲戚拉了个群,方便大家在群组中讨论和分享资讯。
用户创建的群组默认是有时效的,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群组的解散日期。大家在群组中讨论和分享资讯,聊得来的可以私下互加好友,到期群组自动解散。
在群组原型设计方案中,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创建不同的群组,对于限时群组最大的特点,就是群组会在创建时便预先定好该群组的解散时间。设计上希望让用户对于阶段性的群组,可以免除长期管理的或闲置后变为无效群组的问题。
针对限时群组,会在Chat窗口显示解散倒计时,到设定时间后群组会自动解散。
考虑到群组类型的转变,默认设定为自动解散,但当你希望继续留在该群组的时候,你可以把该群组设置为一般群组,待倒计时结束后,同样设定为“一般群组”的成员,将会继续留在群组内。
2. Case 2:批量退出群组
对于有大量闲置群组的用户而言,批量退出会是一个省事省心的设定。在Chat提供新增群组设定入口,继承Messenger的设定。
针对所有群组,会提供角色和筛选方式。
- 全部:展示所有群组
- 管理员/成员:展示特定身份的群组
- 按加入时间:会根据加入群组时刻进行排序
- 按使用频率:则可根据最近使用近况进行统计排序
设计目的是希望为使用者在群组管理提供判别群组有效度识别。根据筛选的结果,用户可以进行多个群组标记,并一次性退出。
六、用户故事 2:信息过载
1. 故事板
根据用户访谈资料,绘制关于“用户信息过载”故事版。
临近期末报告时间,用户A提醒组员为下周的会议做准备。在与用户B和C的对话中,用户A在回复C的时候,却忘了还有B的问题没有处理。B多次@A,A向上滚动查看聊天记录,要反复回去找需要回复的消息,信息太多很难找到原来的问题。A在面对多人的交流很是烦躁,这让A、B陷入了不愉快的场面。
同样制作了一个短视频,大家看看实际用户体验场景(请移步公众号观看)。
视频是在使用群组的两个典型场景:
2. 设计洞察
在工作和生活中,我个人有事会看到群组消息,但手上有别的事情在处理,一时间会误以为已经回复了,然后就没了这件事。虽然不是有意为之,但也给其他人造成了不少的麻烦。
在使用群组过程中,常见的问题“消息太多,无法及时回复”、“容易落下和我相关且重要的消息”,还有就是“每次回复,需要上滑去找到查找”。
七、设计理论:待办事项心理学
1. 待办事项心理学(Bluma Zeigarnik 俄罗斯心理学家)
找出需要完成的任务和顺序,写下它们,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划掉它们。这可以让我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事,减轻对混乱的焦虑。
效能专家大卫-艾伦表示,将待办事项写在索引卡上是迄今为止最理想的自我组织方式。待办事项的机制,可以在群组聊天过程中,将待办事项和提醒事项在群组标记和收集下来,能够赋予大脑内“复述环路”隐性和显性权限,让大脑暂时忽视这些东西。
只标记我关注的和与我有关的,给了用户一个结构、一个计划、一个回应策略,可以更加轻松地面对海量的信息。这样,用户便可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东西上。
除此之外,这些待办也证明了用户在群组对话中某天、某一周或某个月所取得的成就。
八、设计方案
1. Case 3:群组待办
对于有大量信息处理能够为用户提供暂存的能力,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实用的。为了避免无序和混乱,浮窗功能只会在特定的群组出现。
关于待办收集,会提供两种方式对消息进行标记:
浮窗功能只会在特定的群组出现,群组浮窗可以通过点击浮窗控件查看(唤起),或者左滑呼出隐藏在右侧的页面。
将消息标记到待办事项列表,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消息(文本、图片、视频、网址等)。
对于群组中被收集到待办的聊天内容,用户可以直接点击某天信息,直接定位到该信息的位置,方便用户结合聊天内容上下文,做出回复。
改善回复体验,快速定位消息位置,用户不必频繁上下滚动。
可快速查看全部待办和只看@我的,回复消息自动@发布者,已回复后自动清空待办。
九、总结
本文介绍内容主要围绕用户在使用前、中、后的社交压力进行设计思考,目的是希望通过重新设计Messenger群组,缓解用户在群组社交中的压力感。
设计思考于笔者的理解,是用批判的眼光来进行审视。找寻用户会在哪里犯错?可以在哪些方面减少用户的工作?哪里感觉与现实不符?
只要你深入了解,一定会发现很多现实面的冲突,这些都是设计可以介入,可以改进的部分。
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了很多设计方法和工具,比如用户访谈、SCQA、故事板、视频、流程图等等,灵活组合可以让用户体验旅程鲜活起来,把设计者带到用户的生活中,能够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去审视自己的设计,帮助设计者理解已知的场景,同时也能验证对潜在场景的假设。
篇幅有限,很多Project的细节无法一一展示,抛砖引玉,如果你也有同样的题目,欢迎一起交流探讨。
最后,与压力共存,快乐生活,快乐工作。
参考资料
[1] Messenger 数据大事纪-facebook.com
[2] Saving Product X – A Design Thinking Case Study-toptal.com
[3] 服务应用概况-2020台湾网络报告-twnic.tw
[4] 如何在 Facebook Messenger 中退出群聊-a7la-home.com
[5] 待办事项心理学-zditect.com
[6] 创新不是无中生有,要创造人人都爱的产品/服务,就从设计思考开始-cw.com.tw
[7] Tversky, A., & Kahneman, D. (1981).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. Science, 211(4481), 453-458
[8] David Allen 《尽管去做——无压力工作的艺术》, 2001
[9] 专注在对你重要的事项-slack.com
[10] Make Your Story 22 Times More Memorable-marketingprofs.com
给作者点赞,鼓励TA抓紧创作!
来源:http://www.woshipm.com/pd/5364044.html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