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木园-与人分享,
就是让自己快乐。

产品思维究竟是什么?| 万字长文,全方位深度总结

前一段时间,跟几个人交流过有关“产品思维、产品力”的话题,聊起来非常有意思。

这两天,我把当时表达过的部分观点,结合自己的一些产品实践和思考总结一下,形成如下“产品思维12条”。通过本文分享出来,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。

产品思维第1条:产品的首要问题是定位的问题

在谈具体的产品设计和产品体验这些细节之前,产品经理首先要思考和回答的是这个基本的、核心的问题——“产品的定位是什么?用户是谁?差异点在哪里?”

没有清晰的定位、没有明确的目标用户的产品,是很难打开局面的。

举几个例子,比如网易云音乐的成功,就是因为有清晰的、差异化的定位——做“社区化/UGC(用户贡献的歌单/评论等)、算法推荐、能发现更多好歌”的音乐产品,而不是传统的“大而全、冷冰冰、被动搜索、纯工具型”的歌曲库。

饮料市场是个古老的、红海市场,元气森林靠“0糖0脂0卡”的健康、时尚饮品的定位,却能快速成长起来。

在新能源汽车赛道,理想ONE也是凭借清晰的定位发展起来。

于是,“有人耻笑增程式是落后的技术方案”,“有人觉得车型太大/太老气”,“有人感觉‘三排六座’很多余/用不上”。

目标越精准,非目标用户可能喷得越狠——但这不重要。

一些人的吐槽和嘲笑,恰恰是另外一群人的痛点和最爱,比如奶爸人群。所以,理想ONE还是收获了不俗的销量和口碑。

如果你想让“每个人都是你的用户”,那结果就是“没有用户”。

当然,在产品发展到较大规模时,可以不断扩展功能和用户群。但在初创阶段,一定是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,一定是“有明确定位”、“要单点突破”的。

在日常工作当中,产品经理们很容易陷入具体的产品细节当中。所以,在“低头赶路”的时候,也不要忘记“抬头看天”,要多思考一下产品定位、产品价值这个最关键的问题。

产品思维第2条:不要只盯着产品本身,更要从生态和系统的角度来思考

除了产品本身的定位、功能以及体验之外,产品经理还要有更开阔的全局视野,跳出产品这个单点,要去思考“体系、系统和生态”——这些对于大的平台产品尤其重要。

以微信为例,除了“交流”这个最基本的、纯工具属性的功能之外,还要构建“内容、服务的生态以及信息流转的系统”。

生态,就意味着“多个不同的角色互相依赖、和谐共处、不断进化”,这在自然界、产品领域、商业领域都是相通的。

在微信的生态中,就体现在要为内容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平台(如公众号、视频号、小程序等),也要为信息的传递和消费提供机制和管道(如附近的人/服务、朋友圈、单聊/群聊分享等)。

此外,还要考虑好不同角色的“权责利”,尤其是设计好利益反馈、商业变现的机制。

只有这些系统和生态建立起来,产品才能茁壮成长、长久发展。

行业里有句话,说“产品经理是离CEO最近的人”。尽管有点过度吹嘘产品经理的价值,但这恰恰是点出了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就要像CEO一样有“全局视野、系统思维”。

产品思维第3条:好的产品体验,就是“最简单、最直观”的体验

人类与外界交互,最天然的方式有“触、碰、听、说”等方式,最直观的信息表达方式是“图形化、图像化”的方式。

因此,无论是日用品还是电器、软件产品,都要考虑简单、直观的操作、交互方式。无论背后的原理多么复杂,对于用户来说,都要尽量简单和直观,用户不需要思考就可以“下意识”地去操作,更不用先看什么说明书或者让人来教。

记得当年iPad刚发布的时候,我们发现家里的老人、小孩不需要教,都能慢慢自己用起来。这就是因为iPad的产品交互非常直观——“滑动就能解锁、滑动就能切换屏幕、点击图标就可以启动应用、用手指就能缩放/旋转图片”等等。

奔驰汽车座椅的调节按钮,设计得非常直观——按钮做成了座椅侧视图的形状,因此你可以很直观去调节各个部件的位置和角度。

特斯拉的空调出风调节也是很直观,出风方向和空调气流被可视化、动态地显示在屏幕上,你用手指在屏幕上就可以直接拖动风向进行调节。这个设计不仅是简单直观,而且第一次看到会让人觉得很酷炫。

这些年来,大家可以看到,汽车钥匙便是不断朝着“简单、直观、自然”的方向演进——从机械钥匙、遥控钥匙、无钥匙进入,再发展今天“不需要钥匙”的手机蓝牙钥匙。

有了手机蓝牙钥匙,解锁/锁闭车辆变得再简单不过了。你再也不需要携带一个实体钥匙了,你只需要带着自己的手机就行。当你走近车辆时会自动解锁、离开车辆会自动锁闭——这是多么自然和方便啊。

有时候,把产品简化到“消失”,让用户不要意识到产品的存在,那就是最自然、最好的体验。

其实,“简单”不光是涉及到产品体验的问题,更是关乎产品的生命力——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产品,其产品的生命力就非常强。

一双筷子,加一根多余、少一根夹不住菜;一个小凳子,加一条腿多余、少一条不稳。所以,你看筷子、凳子这样简单到极致的产品,就能存在数千年之久。

在互联网领域,“搜索”这个产品形态(注意我说的不是某某搜索引擎)就是极简的——你给它关键字,它返回搜索结果。

因此,搜索产品还会继续存在。

如今,吞噬了广大网民无数宝贵时光的、风头正劲的各色短视频产品,基本上算是把视频产品迭代到了极简形态——你不需要按关键字搜索,也不需要按频道查找——你只需要不断上滑,就能看到源源不断的、精彩纷呈的视频。

因此,这样极简的产品形态不仅能够跨越国界和语言,实现老少用户“通吃”,而且,因为视频观看体验几乎不能再简单了,所以这样的产品形态还将会长久地存在。

若干年前,腾讯高层就认识到“极简设计的强大魔力”。

在微信的产品早期,马化腾出于对竞争对手追赶的担忧,深夜发邮件询问张小龙一个产品细节。张小龙则信心满满地回复说“这个功能已经做到最简了,对手不可能超越”。

由此可见,“简单、直观”的产品是多么的强大。

产品思维第4条:要到具体的场景中去设计和检验产品

好的产品,不仅要有常规的、基础的功能和体验,更要考虑到满足某些特殊的、具体的场景需求。产品体验到底好不好,也要去具体场景中去验证。

比如,音乐产品不仅要“歌曲全、音质好”,还要考虑不同的听歌场景,比如学习、驾车、运动等。因此,除了按照歌手、专辑分类歌曲外,还需要按照各种场景来“呈现歌单、聚合歌曲”。

导航软件现在是广大驾驶员们的高频刚需产品。而且,导航产品的体验还涉及到行车安全这样关键的问题。因而,产品经理就必须在具体的驾车场景中,仔细打磨和验证产品。

举个常见的“路口转弯提示”的场景。

在最初的设计中,导航软件都会给出类似“前方500米右转”这样的提示语。

乍看起来,这样的提示挺清晰。但当你处于驾车的具体场景中,你会发现这种看似完善的提示并不一定奏效。

这是因为,在驾车行过程中,你很难准确预估出500米的距离。于是,你很可能在300米处的一个路口,错误地提前右转了。

因此,导航提示可以迭代为“在前方500米第2个路口右转”。而且,当你路过第1个不应该右转的路口时,导航还会提示“正在通过第1个路口”。这样,你基本上就不会走错了。

此外,导航还可能会有类似“通过前方天桥后立刻右转”的提示。这样,还给了驾驶员一个非常明显的参照物,你就不容易走错了。

再说个特斯拉的“露营模式”的场景案例。

所谓露营模式,就是你可以在特斯拉车内露营,在这个模式里,车内空调可以一直保持开启、大屏幕还会显示出一副温馨的篝火画面。

这是特斯拉首创的一个产品场景,引发了很多用户的兴趣。

不过,当我在自家的Model Y里露营过一晚后,才发现这个“露营模式”还是有很多细节考虑不周。

  • 没有将车内照明灯的控制进行“智能调整”。当我临时打开车门进出时,车内灯会全亮。半夜三更的很刺眼,影响车内其他人员。
  • 不能方便地关闭屏幕显示(夜里也很晃眼),只能等待timeout后自行关闭
  •  没有将车辆锁闭的喇叭声静音,锁车喇叭鸣叫声在夜里很响
  • ……

可见,产品经理不光要设计出适应某个场景的功能,更要到具体的场景中去仔细检验。

不用不知道,一用吓一跳。

产品思维第5条:善于从用户的行为而不仅是口中获得产品反馈

说起获取用户需求和反馈,最常用的方法无外乎“问卷调查、当面沟通、焦点小组”等手段。

这些方式的确简单易行,但是却存在很多弊端,诸如“效率不高、问题设计不当误导用户、用户经常不能表达真实想法”等等方面的问题。

其实,除了问用户之外,产品经理更要善于观察用户的行为,从用户的行为当中获得最真实的信息。

对于汽车而言,尽管你用尽九牛二虎之力设计出了“功能强大”的车机系统,但是发现用户基本上还是买个手机架、用手机导航或者播放音乐,那自然就说明车机系统设计得太烂。

在万物互联、大数据的时代,产品都有日志系统来保存用户的各种状态和操作信息。

产品经理应该更加重视从用户操作日志中去挖掘有价值的信息。比如,从用户操作日志中就可以找到产品体验方面的问题——如果从日志当中统计发现大量用户反复做一系列固定的操作,那这些操作里面必然就有一部分代表了糟糕的体验。

如我之前的文章里提到,特斯拉的雨刮器和空调体验很糟糕,这导致用户在驾驶过程中,要经常调整雨刮器速度和空调温度/风力。

(相比之下,我之前那辆一点都“不智能”的燃油车就省心多了——雨刮器调成“自动”、空调调成“自动/24度”之后,可以说一年都不用碰一下)

特斯拉的产品经理,如果你们看一下后台用户的操作日志,倘若发现了大量用户、反复地“调整雨刮器和空调”,那么就能发现这些糟糕的体验问题。

其实,传统行业也是一样,要多关注下用户的行为。

如果你是餐厅老板,你不仅要经常问顾客感觉饭菜如何,更要观察顾客的行为。

如果顾客频繁地自行给饭菜里面“添油加醋”,如果菜量不大但缺剩余太多,那必然说明菜品口味有问题,需要尽快做出调整。

产品思维第6条:无论什么产品,都要开始重视品味和颜值

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观念都在不断提升,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、品位以及美感也有了意识和要求。

所以,产品除了具备基本的功能之外,需要更美、更有品位。

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,有不少“体验好、颜值高”的产品,比如戴森的吹风机/吸尘器、哈曼卡顿的音响等等。对于这样漂亮的产品,用户甘愿掏更多的钱购买。

苹果的产品也是如此,无论是手机、平板还是台式机,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,都做得很漂亮。

只不过,现在大家看多了,可能都审美疲劳,没有太多感觉了。

若干年前,苹果的那些革命性产品刚刚问世的时候,那可以称得上“惊艳”,苹果与友商的颜值可谓是天壤之别。

“美学、艺术”一直是乔布斯引以为豪的强大竞争力,他当年甚至赤裸裸地蔑视竞争对手——“微软的产品丝毫没有品位”。

在新能源汽车赛道,这几年涌现出不少新公司、新品牌、新产品。

其中,不少产品的颜值都有了很大突破。从车辆外观,到内饰、车机系统,甚至连logo都看起来很不错。在选购车辆的时候,不光女人重视颜值,男人也越来越关注这个了。

说到汽车的logo,你可不要觉得这么小点东西无足轻重。

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,如果看到车的logo很丑,心里的好感就莫名地少了一大截啊。事实证明,很多logo丑的汽车,颜值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
传统行业也是一样,也要追求美感、品质和时尚。无论你是做饮料、做酒还是做别的什么品类,你的产品、外包装什么的都要有颜值,甚至品牌命名也得有范儿。

开餐厅、咖啡厅的朋友,在尽量保证菜品、饮品口味的基础上,要花心思、花成本,让菜品造型、室内外装饰装潢甚至是一个盘子、一个杯子都尽量地美。

如果你没有收获到顾客“哇”的一声赞叹,没有顾客自发拍照发朋友圈,没有吸引到人们“种草、打卡”,那就很难产生大的影响力,生意也就一般般了。

所以说,颜值就是产品力,颜值就是正义,颜值就是利润,颜值就是流量。

产品思维第7条:要让产品自身有引发关注和传播的能力

在网络时代,能否引发用户关注和自发传播至关重要,尤其是让“产品自传播”。

就是说,不要等到产品要上线时,才想到如何用常规的营销手段去传播。而是要想,如何不需要做营销,让产品自身就有引发传播的能力。

即,要把营销思维从业务流程的末端,前置到产品设计的前期——在产品定义和设计的阶段,就把营销点、引爆点植入到产品里面。

要实现这个目标,产品做得普普通通、平平常常肯定不行。你必须想办法,让它变得“让用户眼前一亮”,或者给产品增加“让用户眼前一亮”的东西。

以特斯拉举例。

马斯克肯定知道他的汽车在“底盘舒适感、内饰豪华感”等方面,比不过奔驰之类的传统品牌。(当然,这也是其产品定位的结果。)

那么,他得有其他能够让“让用户眼前一亮”、引发关注和传播的东西啊!于是乎,我们就看到了特斯拉汽车上的“鸥翼门、全景天窗、中控大屏、自动驾驶、智能召唤”之类“酷炫、吸睛”的东西。

所以,你心里要有底——哪些是基本面,哪些是杀手锏。

除了做产品,做服务也能引发“自传播”。提供“极致的、让用户尖叫”的服务的海底捞、胖东来,就是很好的榜样。

产品思维第8条:眼里不要只有“产品功能”,更要多多考虑“人”

做产品、搞营销的高手,一定是“懂人性”的。

在他们的眼里,不光有基本的、冷冰冰的产品功能,还有那些活生生的人。

微信之父张小龙就分享过,微信的产品设计中是如何体现和满足“人性”的。“附近的人、漂流瓶”戳中了无聊、孤独时的人的内心,“朋友圈”则是迎合了人们喜爱炫耀的心理。

当你把人的元素考虑进去之后,产品就变得“活”起来了,品牌与用户的距离就拉进了,用户的忠诚度就培育起来了。

前面提到的网易云音乐,就是给歌曲增加了人的因素,引入了社区、歌单、评论等等,让产品变得有活力、有人情味。

蔚来汽车在创立的时候,就决定要做“用户企业”。

蔚来全体员工乃至于高管、CEO李斌本人,都通过“发布会、用户见面会、app社区、用户群、发红包”等各种手段,与用户产生高频次、全方位的连接和交流。

因此,用户的情绪和品牌忠诚度被极大地调动起来。用户会免费为蔚来做推荐、拉订单,甚至自己花钱购买户外广告牌给蔚来打广告。

下来说说在线求职类产品,这类产品一向是死气沉沉、非常低频的。

用户只有在找工作的时候,才会去注册简历、搜索职位。当他找到工作之后,就把这些产品忘记了。

然而,当这类产品考虑到了人性、增加了社区属性,产品的面貌和活跃度就大大不同了。

有个职场社交平台叫“脉脉”,这两年挺火。

脉脉也有常规的“企业发布招聘信息、求职者找工作”的基本功能,但让脉脉有很大活力和活跃度并不是这些,而是其社区属性的产品功能。

在脉脉的社区里,网友可以对各种职场话题进行分享和交流。其中,有些议题还很敏感和吸睛,比如职场八卦、吐槽曝光、晒薪水/奖金/offer等等。这些内容不仅吸引了无数企业的一线员工每天打开app看看,就连大厂的中高层、HR也很是关注。

再分享个案例。不久前,我在一个名叫“微基因”的基因检测机构,测了下自己的基因。

他们的基因检测其实挺简单,下单后他们会寄来样本收集工具,你把唾液样本寄过去,过几天检测结果就出来了。

我原本以为结果就是一份包含若干检测数据的报告而已,但我打开他们的APP初步研究之后,发现他们在这些冷冰冰的指标数据之上,附加了很多社区的设计元素。

比如,对于每一项指标,都有其他用户的评论,有的还分享了自己的指标结果。这样你就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数据,以及他们的身体状况,去交流结果是否“准确”。

经过你授权后,还可以将你的某项基因数据与其他网友匹配,来查看你们的“基因关系”。

在社区里面,还有更多关于基因的相关知识解读、其他网友的分享讨论以及一些有趣的玩法等等。

你看,在加入了“人”的因素之后,繁杂枯燥的基因数据就活了起来。

其实,产品诞生的出发点,本来就是“人”,就是要“满足人的需求”。

因此,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,时刻都不能忘记这个“初心”。无论多么冰冷的产品,考虑“人”以后,就会温暖起来、活起来、火起来。

产品思维第9条:极致的产品思维,就是用产品思考一切

一个极致的产品经理,大概是什么样的呢?

首先,他内心对于产品是极度狂热的。

他不仅仅是把产品当成一个工作,他不会只在上班的时候才是产品经理,才有产品思维。下班之后、在工作之外,他的眼里、心中还是围绕着产品。

对于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大量的产品,他会不自觉地观察和思考:这个产品哪里设计得好或者不好?如果让他设计该如何改进?他还会去主动学习产品、技术、心理、社会、营销、艺术等相关的知识。遇到有关产品的话题,他会两眼放光,会充满激情地讨论几个小时。

乔布斯就是一个极致的产品经理,他有着极致的产品思维。

在工作当中,他对苹果的所有产品都有极致和苛刻的要求。在生活当中,就连患病之时,他也用产品的标准和思维去审视这个世界。

《乔布斯传》一书中记载,在癌症复发后,乔布斯躺在病榻之上要接受深度麻醉,他竟然把麻醉面罩扯掉,原因就是“他讨厌这个面罩的设计”,因而拒绝戴它。

产品思维是一种“重视用户体验”、“系统化、机制化、体系化解决问题”的通用思维,这种思维适合很多领域和场景。

因此,你可以用这个思维来思考很多问题,解决很多问题。

网上曾经有个年轻的产品经理,他就“用产品思维为女友做早餐”。通过分析女友对早餐的核心需求,制定了早餐的产品方案,通过不断的优化迭代,最后获得成功,博得了女友的芳心。

故宫博物院前掌门人单霁翔院长,通过产品思维来改造故宫,把“故宫”这个快600岁的产品推到了大众眼前和聚光灯下,让故宫“活起来、火起来”。

之所以在这里强调,产品经理要在工作中、生活中,要在时时刻刻都有“产品的眼光和思维”,还有另外两个方面的原因。

一方面,产品设计有相通之处。比如,软件产品设计与日用品设计,就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。

因此,我过去哪怕在面试技术平台类产品经理的时候,也经常会问候选人“看似不相关的产品问题”,比如“以你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某个产品为例,来说说其产品设计的优劣”。

几年前当我打开产品设计经典著作、诺曼博士的《设计心理学》三部曲之后,居然看到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在介绍门把手、电话机之类常见的产品如何设计。

后来,我就意识到:最简单的产品当中,也蕴含着深刻的产品设计原则。

菜鸟只看到“差异”,高手更看到“道理”。大道至简,触类旁通。

另外一方面,对产品经理来说,有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就是要有“同理心”,要能娴熟地将大脑在“专家模式/设计模式”与“用户模式/傻瓜模式”之间切换。

这个能力除了天赋异禀之外,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反复修炼。

对于你自己负责的产品,你可能很难逃脱“知识的诅咒”,去“设想如果没有这个背景知识会怎么样”。但在日常生活中,在你接触到的成百上千的各类产品面前,你就是用户而不是设计者,你自然就切换到了“用户模式/傻瓜模式”,你就能体会到各种设计不当带来的种种问题。

当你在日常生活当中,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产品思维训练之后,你的产品悟性和功力,就不知不觉地提升了。

产品思维第10条:要有敬畏之心,糟糕的设计会带来无尽的痛苦

产品经理并非什么位高权重之人,但他们对外界产生的影响,会被产品的用户规模极度放大。

对于有一百万、一亿用户的产品来说,一个糟糕的设计就会影响到一百万、一亿人。

因此,产品经理要时时刻刻在心中,对于产品和用户有“敬畏之心”。

举几个身边的例子。

想必大家都被“复印身份证正反面”这件事给困扰过吧。很多次站在复印机前,自己折腾半天就是搞不对。

那你有没有思考过,身份证为什么非要双面复印呢?不就是因为证件有效期这一行重要的信息,跟其他姓名、住址之类的信息不在同一面上嘛。

你看,这一个小的设计细节,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。

产品有效期这个小问题,也是非常困扰人。

我们看到,对于不同产品,其有效期的印制的位置、格式各不相同,找起来、理解起来很麻烦。

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,很多产品的失效日期与生产日期并没有一起印制出来。非要用户在说明里面去找保质期,然后再与生产日期做加法去计算失效日期。

你看,这么简单的设计细节,多么折腾人。

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

疫情出现到现在已经几年了,大家戴口罩都成了习惯。

然而,有多少人算是正确地佩戴口罩呢?有多少人没有把里外搞反呢?

戴口罩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搞错,这并不能怪用户!这是口罩设计的问题。因为很多口罩并没有设计任何标识和提示,来方便地告知用户哪个是正面、哪个是反面。

产品设计不好,不仅是“麻烦人、折腾人”的事,弄不好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。

有一次我去西安出差,没想到入住某大酒店后,却遭遇了意外受伤。

事情是这样的。当天晚上在酒店客房睡觉时,我发现衣柜灯亮着就起来去关柜门,结果一不小心踢到了床尾横放着的那个长凳的凳腿。只听到“嘎嘣”一声,脚趾踢伤了。

后来去医院拍片,幸好没有骨折,只是重度挫伤了。不过,整个出差的行程还是被打断了。

于是,我仔细“复盘”这个事情,到底是我不小心,还是产品设计有问题。

最后发现,问题的确出在这个床尾凳的设计上。

首先,你从床头看过去,完全意识不到这个凳子的存在,所以就很容易碰到。

其次,凳子腿是向外伸出来的,而且是带着四个棱角的木腿。因此,一旦碰到就很难“毫发无损”。

我还观察到那个凳子腿上已经有很多磕碰、掉漆的痕迹,后来问客房服务员,她说她们收拾房子的时候就经常碰到。

不过,她们穿的是那种硬底鞋,即使碰到了也不会受伤。但住店客人就倒霉了,他们踢到的时候,往往是穿着那个轻薄的、毫无保护作用的一次性拖鞋啊。

上面只是以几个日常生活当中的物品举例,更不要提那些汽车、火车、飞机等各种涉及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了。

对于这类产品,产品经理更是要满怀敬畏之心、慎之又慎才行。

产品思维第11条:不要忘记初心,去做自己都不用、甚至讨厌的产品

当一个产品获得成功,当组织越来越膨胀的时候,就会出现一些非常可笑和可悲的现象。

产品经理为了短期绩效、被KPI绑架,或者是受老板指示,去做了很多“自己都讨厌、自己都不用”的产品。

于是,各种“红点提示、骚扰信息、弹窗广告、误导点击、低俗内容”满天飞。

你自己都讨厌的东西,却硬塞给用户,那样能好吗?

在这个时刻,不妨暂停“制造垃圾产品的需求排期”,静静地思考一下,回顾下初心,想想自己的产品当年是如何成功的?如何紧贴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,从而不断创新和迭代的?
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
产品思维第12条:要形成产品文化,CEO要做最大的产品经理

当今的社会,各行各业都呈现了“供给充分、竞争激烈”的态势。

产品创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,产品的细分化、差异化和区隔度越来越大。

过去,衣服、鞋子、洗发水、饮料这些产品,很多年都不会有太大变化。

产品趋同了,那就要靠铺天盖地的营销去“提升知名度、创造品牌差异”。

但到了今天,产品的变化和差异本身就很大了。于是,品牌差异性自然就产生了。这一点在IT互联网产品上,尤其突出。

比如,同为短视频产品,抖音、快手、视频号的差异不小;同为企业办公协同产品,飞书和钉钉也有很大不同。

所以说,这是一个拼产品的时代。

于是,每个企业都要营造出产品文化,要重视产品,重视产品设计,重视产品经理的价值。企业的CEO最好懂产品,能做公司最大的产品经理。

放眼望去,苹果、腾讯、360、小米、造车新势力“蔚小理”的成功(或曾经的成功),都是体现了这一点。在这些企业当中,都是营造了浓郁的重视产品、重视体验的文化,公司的领导人如乔布斯、马化腾、张小龙、周鸿祎、雷军、李斌、何小鹏、李想这些人,都是懂产品、重视产品的。

连锁便利店711的成功和发展也是基于此,其创始人铃木敏文就特别关注产品细节和用户体验。

比如,像货架上的“红豆糯米饭团、炒饭”这样的产品“口感如何、加工工艺如何改进”等等这样细节的产品问题,他都非常关注。在他所著的《零售的哲学》一书中,还有更多创始人如何关注产品和用户体验的案例,特别推荐大家去读读。

可以看出,这些公司的领导人都可以说是公司最大的产品经理,很多产品的创意和决策就是直接来自他们本人。

当然,你要是问很多公司的领导人,他们肯定能说出一堆“产品第一、用户至上、产品驱动”之类的话。

不过,不仅要听其言,而要观其行。

你看看他们是否经常跟用户面对面交流,了解用户的所想所思,他们是否每天在用自己的产品,等等。

是否重视产品,也可以从一把手如何选择主管业务的高管来体现。

过去,很多互联网公司从一些传统行业或者是成熟的IT软件公司,高薪聘请来了背景显赫的高级管理者,让他们负责很重要的产品和业务,但后来发现高人很难发挥出什么价值,有的最多只能充当“吉祥物”。

究其原因,就在于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职业经理人,他们不懂也不重视互联网产品,他们很难放下身段、沉下心来去了解产品细节、接触用户,他们过去获得成功的那些所谓“领导力、商务能力、人脉关系”等方面的积累,那些“四平八稳”的经验和能力,在现在已经不再适用了,或者至少不再是业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了。

反过来,一些重视产品、沉浸到产品当中的年轻创业者,却能白手起家,获得快速的成功。

结语

提到产品思维和产品经理,就自然不会忘记程序员。

在互联网公司,程序员与产品经理是被戏称为“相爱相杀”的两个群体。

程序员的工作是“高门槛、强规则、强反馈”。

不懂技术,你可能一行代码都看不懂,更写不出来。同一个问题,菜鸟写的程序可能要跑几个小时,高手的程序可能几分钟就运行完成。

相比而言,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则是“低门槛、弱规则、弱反馈”的,这就注定了产品经理的成长会很难。

在很多时候,产品经理的价值也不容易被认可。“你不就是一个“画原型图”的么?”——这样的质问不绝于耳。

而且,做好产品,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,既要懂技术、懂用户、懂设计、懂交互,又要学习经济学、心理学、设计学,还得善于表达、沟通以及推动项目、激励人心。

所以,产品经理要不断学习、实践和总结,才能获得长足发展。

产品经理是一个发展中的职业和群体,产品思维没有标准的定义和准则。

以上“产品思维12条”,只是个人粗浅的理解和总结,供大家参考。

最后,我们还是相信产品的价值,相信用产品可以改变世界。

给作者点赞,鼓励TA抓紧创作!


来源:http://www.woshipm.com/pmd/5484909.html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百木园 » 产品思维究竟是什么?| 万字长文,全方位深度总结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