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何为“锁链”思维
上上篇文章《中台系统建设之“屏障”思维》中介绍到了“屏障”思维。
“屏障”思维核心要解决的问题,是外部(上游业务、终端用户、下游业务)与中台之间的对接效率。
其中,以最关键的用户“上游业务方”与中台之间,我们搭建的“屏障”有2个:
第一个,是减少沟通节点,进而提升整体沟通效率,即形成“BP机制”的屏障。
第二个,是减少非必要沟通,让系统沉淀取代人,即形成“平台化系统”的屏障。
当时提到的平台化系统,大概有以下4种:
其中,除《开放平台》的作用是侧重于垂直能力描述之外,其他3个系统都是解决跨域之间能力/数据拼装的问题。
我把架构设计这3个系统用到的拼装思维,称之为“锁链”思维。
二、“锁链”思维的本质
说起“锁链”思维,可能并不特别高大上,它最初灵感来自于SOP。
以我们最早应用“锁链”思维所做产品《配置中心》为例,简单说下它的演化逻辑。
大家都知道,在中台范畴内,一个业务解决方案的交付,往往是需要伴随着多系统能力拼装而成的。
而在过程中,就会发现各种逻辑配置很多,很容易丢失,造成项目中的错漏现象,影响系统运行和交付。
最早时候,我们对一个需求的实现,即中台能力拼装,都是靠人的经验的。依赖产品经理对需求的理解,以及对所有系统的能力理解。
在一次又一次重复的过程中,大家逐渐发现这里面需要考虑的配置点是有一定规律的,所以就慢慢开始沉淀经验,把某一类需求所需要的准备项和配置项,列到excel来管理。
如下图(某一个需求实现的部分配置信息,excel管理):
到了后来,发现类似需求的增加是常态的,所以就逐渐把这个串联的过程,变为了线上系统。可以牵引业务方用户,按照我们的指引步骤,一个个输入他的需求信息。
这样,我们的产品人员,就减少了与业务方用户之间的线下信息沟通。
再往后,我们把配置项,全部结构化为公式和参数项,需求用户和中台人员,就可以直接在线进行填充和审核生效。又省掉了细节的沟通确认和测试回归成本。
如下图(基于业务线在线化申请与配置管理):
以上,就是我们中台平台化系统《配置中心》的演化过程。
所以,现在回过头来看,“锁链”思维的本质是什么?
我按照自己理解,做些定义:
为了实现某个复杂的目标,我们需要将多个分散的任务项全部准备好才能完成。而这个分散是不可控的,我们需要构建一条锁链将其黏连,去掉对人的依赖,从而进行低成本复用。
有3个关键原则:
三、基于经验抽象沉淀“锁链”
大家可能发现了,在讲解《配置中心》时候,我们这些配置流程和配置项,都是经过一次次重复实现的过程中,慢慢积累沉淀而成的。
那我们如何将混沌的经验变为有序的锁链呢?
我的答案是:将经验信息逐层结构化提取。
接下来,我介绍下我们中台另一个产品《规则中心》。
大家都知道,转转其实有非常多种的业务模式,C2B、B2C、B2B、C2C、C2B2C、以旧换新,还有上门和门店履约方式。
每一种模式下,在中台全域实现的所有逻辑,就是这个模式的规则集合。
在上边章节中的《配置中心》,那条配置锁链,能解决掉共性比较大的系统问题。
但是对一个大模式来讲,它的规则太多太多了,并且还有所有的信息不需要经常变化,配置意义就会变得有限,但是基于对一个模式的全局理解和掌握,还是需要将所有的信息尽可能管理起来。
所以,我们发起了一个项目就是《规则中心》,第一阶段就是梳理整理各种交易模式的全部规则逻辑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逐渐将之前的规则信息不断结构化,抽象提取出了以下关键维度信息:
单据类型、信息类型、流向、业务域、用户角色、子域模块、功能点。
以上信息,颗粒度由粗到细,到最后一级基本就是最细的封装功能点。再往下还可以拆,但是必要性就很小,因为多一层,信息量级就会爆炸。
保持最佳结构化程度,便于人脑能高效处理。聚焦某一个功能点之后,其内部的逻辑,是可以非结构化描述处理的。
基于以上这套逻辑,我们跑了若干种业务模式,基本应该可以装得进去。随着更多模式的梳理,我想大部分的变动点,也无非就是再完善第7级功能点的增加,慢慢这个功能点并集就会趋于稳定。
同理,我们《综合查询》产品,也是基于以上经验沉淀锁链的方式打造的。
将各类用户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关联查询,做成了工具,加上中台数据的集中性特点,我们就能输出基于特定主键的全域数据链查询。
如下图(以销售订单为主键的关联各类信息查询):
经验型沉淀“锁链”,有个不足的地方就在于,前面几次是有试错成本的,要接受考虑不完善带来的系统或用户问题。
但是,一旦经验比较充足,构建锁链的过程其实是没有太大问题的。而我们工作中的大多数情况,面向的90%以上都是已经比较成熟的模式,有很多的信息样本。
所以说,我们要能在这90%的场景中,构建一些锁链出来,那对于企业提效也是大功一件。
四、经验之外,构建“锁链”的方法论
经验型沉淀锁链,是基于历史经验的归纳总结。
那如果没有经验,假如是面向一个新的模式,我们又该如何构建第一条“锁链”呢?
这时候,我们就必须要正向思考了。
大家都知道,电商业务的核心本质是交易,所有的一切都是伴随着交易的进行而发生的。
- 交易的对象是什么:商品/服务(需要商品采购、加工生产、质检、仓储、运输等环节的履约能力)。
- 交易的主要对手是谁:提供商品/服务的卖家用户(卖家入驻、经营管理等)、购买商品/服务的买家用户(用户注册登陆、浏览、购买等)。
- 交易的服务角色有哪些:平台方(用户经营、营销促销、售后仲裁、客服等人员)、保险(提供商品险、运费险等)、三方物流(为买卖家提供仓配服务)等。
- 平台企业经营关注:风险控制、成本预算盈亏(财务、数据)等。
以上基本上就是交易的各类用户需求与能力。
接下来,我们将以上需求和能力,所涉及到的产品域做一些分析。我大概将其分成了5个类别(里面只是列举部分,并非全部):
那,这些将这些元素模块如何串起来呢?
我根据自己过去的产品设计经验,将其定义为3步法:
依次按照以上3个步骤来串,然后交叉比对,一步步细化,确保信息无遗漏。
本文以上经验描述,是我在电商业务体系内沉淀得出的,但内在逻辑是类似的。无非就是用户角色和信息流不同罢了,大道相通。
以上,就是我关于“锁链”这一思维在中台产品设计中的思考。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给作者点赞,鼓励TA抓紧创作!
来源:https://www.woshipm.com/pd/5521069.html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