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木园-与人分享,
就是让自己快乐。

“功能梳理”与“产品设计”,只差一层窗户纸

北大保安三部曲:你是谁?你找谁?你干啥?

前两天我们总裁主持召开经营分析会,会上领导说道,很多同学对我们的平台产品并没有建立系统的认知,究其原因,其实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认知模型来做支撑,不知道使用正确的方法论来归纳总结。

然后又举一个例子,北大的保安见人就问三句话:“你是谁?你找谁?你干啥?”,虽然听着很普通,但却是一个最简洁的认知模型。

对于我们平台产品的认知也是一样,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北大保安去理解我们的平台:我们平台是什么?平台的用户是哪些?平台能提供什么功能?

你看,很多时候我们距离系统性的认知,往往只差一层窗户纸,而这层窗户纸就是很简单的思维认知模型。

有不少产品同学询问我产品晋升的法宝,坦白说,根据镜同学的浅薄经验,在产品成长的道路上打怪升级的关键经验就在于不断积累认知模型,而后用模型驱动习惯,很快就能快速成长。

今天给大家分享另一个简单的认知模型,而这个认知模型对于提升产品的全局把控感性价比很高:很容易做到,作用又很明显。

起因是这样的,我们团队有两个入门不久的产品同学,产品经理的工作经验大概2年左右,逻辑理解和抽象能力都很优秀,但对于流程性、规范性的产品工作缺乏经验,尤其缺乏产品工作的认知模型。

在产品日常工作中,我对这两个产品同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:他俩缺乏产品设计的思维。

事实上,他们很多的产品工作都仅仅是工作“梳理”,很少触及“设计”领域;比如,竞品分析对他们来说,只是把竞品的产品功能进行罗列展示,又比如,我让他们针对现有中台能力进行梳理,他们只是把页面元素以“菜单功能”的形式展示了出来。

罗列梳理不等于产品设计,而产品经理一定是重设计的岗位,需要很强的设计思维;毫不夸张地说,是否具备优秀的设计思维,是高级产品和初级产品拉开竞争力的最大区别。

那么,我是怎么给他们经验帮助的呢?

我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模型,供他们启发参考,那就是不管是竞品分析还是产品功能梳理,必须遵循五步法,即便是思维导图也至少要有这五个分支:

一、目标用户

大家都知道,产品是商业的载体,任何产品都是在寻求解决某一目标用户群体的某些特定的市场需求。

因此,对于新入门的产品同学来说,明确了解该产品的目标用户,对目标用户进行画像分析,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产品定位、精准把控业务需求,更有助于建立结构化的思维体系。

试着练习:以目标用户为始,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。

二、产品定位

明确产品定位,这个要求本身就涵盖“设计分析”的意味,产品定位是产品设计的主线和底色,任何系统设计都有清晰的定位。

所谓产品定位,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围绕用户核心需求去展开,即,设计该产品,目的主要是解决用户的哪些需求。

三、业务场景

业务场景需要将“产品视角”调整为“业务视角”,将产品语言翻译成用户语言,要描述该产品主要服务的业务场景。

业务场景是对“目标用户”、“产品定位”的细化表述,更是具象化的分析,要想设计好产品,需要对用户实际使用的场景进行充分分析。

因此,我们新入门的产品同学,要养成理解业务场景的习惯,从业务中来,到业务中去,这是优秀产品的基本要求。

四、核心功能

接下来便是对产品功能的梳理与罗列。

说到这里,不得不说,核心功能其实近似于页面元素,这也是很多新入门的产品同学本能的习惯,人们不喜欢主动思考设计,本能地习惯被动罗列展示。

很多时候,竞品分析也好,产品调研也罢,大家更多的都是把该产品的核心功能罗列展示出来,没有向前更进一步的分析动作。

当然,对于初学者这也可以理解,大石哲之在《靠谱 · 顶尖咨询师教你的工作基本功》一书中也特意提到,新入门的咨询师日常工作就是数据收集,顶尖的咨询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依据收集的数据做分析。

因此,我们在罗列产品功能的同时,就应当有意识的去思考,设想分析该功能背后的价值主张。

五、优劣分析

但是,让新入门的产品同学进行系统化分析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,凡是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切忌拔苗助长,要逐步完善。

所以,我会建议大家,在产品分析时,要对核心功能进行优劣势分析,这个分析并不复杂,我甚至也没要求大家进行SWOT分析,仅仅对该产品功能的设计,表述你理解的优劣势。

但,这一小步却是设计思维上的一大步。

因为,大家在进行优劣势分析时,很自然的会延伸到一些业务场景,会思考相关的影响,会考虑和现有产品系统做对比,会主动思考两者在产品设计上的融合点、规避点。

这便是,主动的产品设计与思考分析。

“功能梳理”与“产品设计”,只差一层窗户纸。

根据镜同学多年培养产品新人还略算成功的经验来看,在这个简单的认知模型支撑下,由认知方法来驱动主动思考,假以时日,他们的设计思维便能快速提升,并且会形成惯性效应,不断放大产品能力。

这也是,我推荐他们这个简单模型的初心。

这个模型的本质关键就在于让你更进一步的思考,通过方法工具让你养成前进一部的习惯,这个习惯往小了说,让你产品提升永久有效,往大了说,对你人生习惯获益匪浅。

前几天,我带的一个产品同学被客户书面表扬,原因也很简单:当时客户需要开通一个测试账号,这个同学不仅负责开通了测试账号,还更进一步地把操作手册,使用视频一并发送过去,并告知客户随时可以沟通询问。

你看,很多时候,模型的本质就是让你更进一步地接近真相,本文所分享的这个认知模型同样如此。

当然,这个模型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,模型本身也没什么太高大上的设计,但,表达的朴素道理很实用:“功能梳理”与“产品设计”之间往往只差一层窗户纸,产品经理务必要刻意去提升设计思维。

最后,以上浅薄经验,真心希望对你有启发。

专栏作家
产品大峡谷,公众号:产品大峡谷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。七年B端产品经理,供应链物流与金融领域,擅长需求设计、业务指导、商业观察等。

本文由@产品大峡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CC0协议。
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
来源:https://www.woshipm.com/pmd/5667688.html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百木园 » “功能梳理”与“产品设计”,只差一层窗户纸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