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歌谣:从前有座山,山里有座庙,庙里有个和尚在讲故事:从前有座山。。。。,虽然这个歌谣并没有一个递归边界条件跳出循环,但无疑地,这是递归算法最朴素的落地实现,本次我们使用Golang1.18回溯递归与迭代算法的落地场景应用。
递归思想与实现
递归思想并非是鲜为人知的高级概念,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普遍的逆向思维方式,这一点我们在:人理解迭代,神则体会递归,从电影艺术到Python代码实现神的逆向思维模式中已经探讨过,说白了就是一个函数直接或者间接的调用自己,就是递归,本文开篇和尚讲故事的例子中,和尚不停地把他自己和他所在的庙和山调用在自己的故事中,因此形成了一个往复循环的递归故事,但这个故事有个致命问题,那就是停不下来,只能不停地讲下去,所以一个正常的递归必须得有一个递归边界条件,用来跳出无限递归的循环:
package main
import (
\"fmt\"
)
func story(n int) int {
if n <= 0 {
return 0
}
return story(n - 1)
}
func main() {
res := story(5)
fmt.Println(res)
}
这里我们声明了一个故事函数,参数为n,即讲n遍同样的故事,并且调用自己,每讲一次n减1,即减少一次讲故事总数,但如果我们不设置一个递归边界条件,那么函数就会无限递归下去,所以如果n小于等于0了,那么我们就结束这个故事:
➜ mydemo git:(master) ✗ go run \"/Users/liuyue/wodfan/work/mydemo/tests.go\"
0
所以 if n <= 0 就是递归边界条件。
那么递归的底层是如何实现的呢?假设我们要针对n次故事做一个高斯求和:
package main
import (
\"fmt\"
)
func story(n int) int {
if n <= 0 {
return 0
}
return n + story(n-1)
}
func main() {
res := story(5)
fmt.Println(res)
}
程序输出:
➜ mydemo git:(master) ✗ go run \"/Users/liuyue/wodfan/work/mydemo/tests.go\"
15
那么这一次递归高斯求和函数的底层实现应该是这样:
5+story(4)
5+(4+ story(3))
5+(4+(3+ story(2)))
5+(4+(3+(2+ story(1))))
5+(4+(3+(2+1)))
15
当story函数每次被调用时,都会在内存中创建一个帧,来包含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参数,对于递归函数,栈上可能同时存在多个函数帧。当每调用一次函数story(n)时,栈顶指针就会往栈顶移动一个位置,直到满足退出递归的条件(n<=0)之后再依次返回当前的结果直接,栈顶指针被压入栈底方向。
也就是说,内存栈会存储每一次递归的局部变量和参数,这也就是递归算法的性能被人们所诟病的原因,即不是自己调用自己而性能差,而是自己调用自己时,系统需要保存每次调用的值而性能差。
尾递归优化
尾递归相对传统的普通递归,其是一种特例。在尾递归中,先执行某部分的计算,然后开始调用递归,所以你可以得到当前的计算结果,而这个结果也将作为参数传入下一次递归。这也就是说函数调用出现在调用者函数的尾部,因为是尾部,所以其有一个优越于传统递归之处在于无需去保存任何局部变量,从内存消耗上,实现节约特性:
package main
import (
\"fmt\"
)
func tail_story(n int, save int) int {
if n <= 0 {
return save
}
return tail_story(n-1, save+n)
}
func main() {
save := 0
res := tail_story(5, save)
fmt.Println(res)
}
程序返回:
➜ mydemo git:(master) ✗ go run \"/Users/liuyue/wodfan/work/mydemo/tests.go\"
15
可以看到,求和结果和普通递归是一样的,但过程可不一样:
tail_story(5,0)
tail_story(4,5)
tail_story(3,9)
tail_story(2,12)
tail_story(1,14)
tail_story(0,15)
因为尾递归通过参数将计算结果进行传递,递归过程中系统并不保存所有的计算结果,而是利用参数覆盖旧的结果,如此,就不会到处栈溢出等性能问题了。
递归应用场景
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当然不会使用递归讲故事或者只是为了计算高斯求和,大部分时间,递归算法会出现在迭代未知高度的层级结构中,即所谓的“无限极”分类问题:
package main
import (
\"fmt\"
)
type cate struct {
id int
name string
pid int
}
func main() {
allCate := []cate{
cate{1, \"计算机课程\", 0},
cate{2, \"美术课程\", 0},
cate{3, \"舞蹈课程\", 0},
cate{4, \"Golang\", 1},
cate{5, \"国画\", 2},
cate{6, \"芭蕾舞\", 3},
cate{7, \"Iris课程\", 4},
cate{8, \"工笔\", 5},
cate{9, \"形体\", 6},
}
fmt.Println(allCate)
}
程序输出:
[{1 计算机课程 0} {2 美术课程 0} {3 舞蹈课程 0} {4 Golang 1} {5 国画 2} {6 芭蕾舞 3} {7 Iris课程 4} {8 工笔 5} {9 形体 6}]
可以看到,结构体cate中使用pid来记录父分类,但展示的时候是平级结构,并非层级结构。
这里使用递归算法进行层级结构转换:
type Tree struct {
id int
name string
pid int
son []Tree
}
新增加一个Tree的结构体,新增一个子集的嵌套属性。
随后建立递归层级结构函数:
func CategoryTree(allCate []cate, pid int) []Tree {
var arr []Tree
for _, v := range allCate {
if pid == v.pid {
ctree := Tree{}
ctree.id = v.id
ctree.pid = v.pid
ctree.name = v.name
sonCate := CategoryTree(allCate, v.id)
ctree.son = sonCate
arr = append(arr, ctree)
}
}
return arr
}
随后调用输出:
package main
import (
\"fmt\"
)
type cate struct {
id int
name string
pid int
}
type Tree struct {
id int
name string
pid int
son []Tree
}
func CategoryTree(allCate []cate, pid int) []Tree {
var arr []Tree
for _, v := range allCate {
if pid == v.pid {
ctree := Tree{}
ctree.id = v.id
ctree.pid = v.pid
ctree.name = v.name
sonCate := CategoryTree(allCate, v.id)
ctree.son = sonCate
arr = append(arr, ctree)
}
}
return arr
}
func main() {
allCate := []cate{
cate{1, \"计算机课程\", 0},
cate{2, \"美术课程\", 0},
cate{3, \"舞蹈课程\", 0},
cate{4, \"Golang\", 1},
cate{5, \"国画\", 2},
cate{6, \"芭蕾舞\", 3},
cate{7, \"Iris课程\", 4},
cate{8, \"工笔\", 5},
cate{9, \"形体\", 6},
}
arr := CategoryTree(allCate, 0)
fmt.Println(arr)
}
程序返回:
[{1 计算机课程 0 [{4 Golang 1 [{7 Iris课程 4 []}]}]} {2 美术课程 0 [{5 国画 2 [{8 工笔 5 []}]}]} {3 舞蹈课程 0 [{6 芭蕾舞 3 [{9 形体 6 []}]}]}]
这里和Python版本的无限极分类:使用Python3.7+Django2.0.4配合vue.js2.0的组件递归来实现无限级分类(递归层级结构)有异曲同工之处,但很显然,使用结构体的Golang代码可读性更高。
结语
递归并非是刻板印象中的性能差又难懂的算法,正相反,它反而可以让代码更加简洁易懂,在程序中使用递归,可以更通俗、更直观的描述逻辑。
来源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v3ucn/p/16995920.html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